宁波催债公司四次调解后,兄妹俩的手又握在了一起
遗产成导火索,兄妹对簿公堂
“嫁出去的姑娘,泼出去的水,爸的钱凭啥有你一份?”调解室里,哥哥李某急得嗓门都高了。妹妹李某也红着眼眶反驳:“我是嫁出去了,可逢年过节哪次没给爸买东西、陪他说话?照顾爸我没少出力,遗产我凭啥不能分?”
事儿得从兄妹的父亲猝然离世说起,李老汉走的急,没留下半句话遗嘱,银行存款一下子就成了兄妹俩的“心病。哥哥说自己常年守在父母身边,端茶倒水、跑医院都是他;妹妹也委屈,说自己虽不在跟前住,孝心从没落下。就这么着,从家里吵到街坊邻居都知道,最后实在没辙,竟闹到了法院,几十年的兄妹情份眼看就要断了。
三次调解遇阻,僵局难以打破
第一次调解时,哥哥一进门就带着气,指着妹妹说:“你张口闭口就是钱,眼里还有兄妹情吗?”不管调解员怎么劝,他就是咬定“我爸根本没留遗产!”,话不投机,调解没一会儿就黄了。
二次调解时,案件分配到了窦妪法庭,承办法官一查才知道,除了这个事儿,兄妹俩名下还有个共有财产的事儿没解决。法官和调解员商量,“干脆一块调了,省得他们来回跑。”
这回哥哥松了口,同意支付8万元,但要求分期支付,可妹妹一听就急了:“当初吵成这样,分期付我不放心,必须一次给清!” 两边各不相让,调解又陷进了死胡同。
第三次调解中,承办法官与调解员干脆跑到兄妹俩家里,还请了家里长辈做工作,法官没急着说谁对谁错,而是先拉着哥哥单独聊,又跟妹妹坐下来听她倒苦水。聊着聊着才发现,俩人吵来吵去,表面是为钱,其实是心里都觉得 “自己亏了”—— 哥哥觉得自己照顾多,没得到认可;妹妹觉得自己尽了孝,却被当成 “外人”。
本以为打开心结的双方会坐下来耐心沟通,可聊着聊着又“卡住了”。“爸就那点存款,别的啥都没有了。”哥哥说道,“这么多年你照顾爸,爸到底留了多少钱你心里清楚,谁知道你说没说真话。”妹妹依然怀疑还有其他没说出来的遗产,俩人对“到底有多少遗产” 吵个不停,调解又没成。
四轮调解破局,情理法解两案
直到第四次调解,法官把兄妹俩都叫到了法庭,没一上来就讲道理,而是拿出法律条文,一条一条跟他俩说:“按法律规定,子女都是法定继承人,不管嫁没嫁,都有继承权。”又把俩人提交的证据摆出来,一一核对,告诉他们 “谁主张谁举证,拿不出证据的话,可不能随便说有遗产”。
接着法官又劝:“兄妹俩小时候一起长大,老父亲在的时候肯定很疼你们,现在为了钱闹成这样,老人家要是知道了得多寒心?”就这么着,法官一会儿跟哥哥 “背对背” 聊,劝他多想想妹妹的孝心;一会儿又跟妹妹说,哥哥常年照顾父母也不容易。
聊了大半晌,兄妹俩的脸色慢慢缓和了。兄妹俩逐渐放下芥蒂,最终就继承纠纷和共有纠纷达成了一致意见,并当场履行完毕。
法官暖心安慰,修复兄妹亲情
钱给清后,法官看着俩人还略显僵硬的表情,接着劝慰道:“老父亲走了,你们俩就是世上最亲的人了。钱的事儿能调解,可亲情要是断了,再想补就难了。老人家在天上看着,也盼着你们好好的。”
其实基层法庭处理的,大多是这样家长里短的事儿。尤其是继承纠纷,不光是钱的问题,还裹着几十年的感情和委屈。也正是法官和调解员一次次耐着性子听、掰开揉碎讲,才让不少像这样的家庭,重新找回了丢失的亲情。这小小的法庭,不光是判对错、分是非的地方,更像是个“亲情修复站”,把快断了的亲情纽带,又一点点缝了起来。
标题:宁波催债公司四次调解后,兄妹俩的手又握在了一起
网址:https://nb.hflmwl.com/324.html
作者:宁波讨债公司 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,并以链接形式注明。